14
A+ 大□钱国宏
“离离暑云散,袅袅凉风起。”处暑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。处暑,即为“出暑”,是炎热离开的意思。秋风吹散暑气,人间迎来新凉。放眼望去,处处都是愉悦心情的好景象。
处暑之美,美在晨间那一缕带着凉意的清露。黎明时分,草叶上凝结着晶莹的露珠,在晨光中闪烁,如散落的珍珠。早起的老人在公园里打着太极拳,动作舒缓如行云流水;晨跑的年轻人呼出的白气在清冷的空气中短暂停留又消散;市场新鲜的蔬菜上还带着田间的水汽,活鱼在盆中游弋,溅起的水花在阳光下形成微小的彩虹;早点摊前,蒸笼掀开的瞬间,一团白雾腾空而起,裹挟着包子、烧麦的香气,吸引着过往行人的食欲……处暑的清晨,是一天中最清爽的时光,万物都沐浴在柔和的阳光里,仿佛被重新赋予了生机与希望。
处暑之美,美在那一抹渐凉的晚风。当夕阳西沉,天际染成橘红与靛蓝交织的绸缎时,暑气便悄然退去。白日里,炙烤大地的骄阳,此刻化作温柔的光晕,轻轻抚过行人的肩头。大门口的老槐树最先感知这微妙变化,叶片不再蔫头耷脑,而是舒展开来,在微风中沙沙作响,仿佛在演奏一曲清凉的乐章。巷口卖冰粉的老汉收起遮阳伞,换上一盏昏黄的煤油灯,那灯光与渐暗的天色交融,勾勒出一幅市井生活的剪影。孩童们追逐嬉戏的笑声在巷弄间回荡,不再有正午时分那种被热气蒸腾的倦怠。处暑的晚风,是季节更迭的使者,它带着随风而至的花香,预告着金秋的脚步已近。
处暑之美,美在夜空中那一片澄澈的星河。随着湿度降低,大气变得通透,夜幕降临后,银河宛如一条缀满钻石的缎带横
贯天际。小时候,奶奶常说处暑后的星星特别亮,是因为“天高了”。现在懂得,那是秋高气爽的前奏。庭院里纳凉的人们仰头辨认着北斗七星、织女星,讲述着牛郎织女的古老传说。偶尔一颗流星划过,留下一阵惊叹与私语。月光如水,洗净了白日的燥热,树影婆娑,在地上描绘出抽象的画作。蟋蟀在墙根下鸣叫,节奏时急时缓,与远处池塘的蛙声应和,奏响初秋的交响曲。这样的夜晚,适合一壶清茶,三两知己,闲话家常,或是独自沉思,让心灵随着星光漫游。
处暑之美,美在田野间那一片缤纷的色彩。稻穗开始低垂,由青转黄,在阳光下泛着琥珀般的光泽。农人们行走在田埂上,弯腰查看谷粒的饱满程度,古铜色的脸庞上刻着岁月与阳光的痕迹,却掩不住眼中闪烁的期待。棉田里,雪白的棉桃次第绽放,像是大地献给蓝天的云朵。远处的山坡上,早熟的山楂已经泛红,点缀在翠绿之间,宛如少女羞红的脸颊。菜园里的扁豆爬满竹架,紫色的花朵与嫩绿的豆荚相映成趣。南瓜藤蔓延开来,巨大的叶片下藏着圆滚滚的果实,有的已经呈现出成熟的橙黄色。处暑时节的田野,是一幅正在完成的油画,每一笔都饱含大自然的神奇与农民的汗水。
处暑之美,美在饮食中那一份惬意的滋味。街角的甜品店推出百合莲子羹,清甜的汤水里漂浮着洁白的花瓣与圆润的莲子,既解暑又润燥。家里的主妇们不再熬制绿豆汤,转而炖起了银耳雪梨,厨房里飘出的甜香中带着一丝凉意。水果摊上,青绿的橘子刚刚上市,虽还未到最甜的时候,但那微酸的味道恰恰符合处暑时节人们渴望的清爽口感。傍晚时分,烧烤摊依然热闹,但人们点的啤酒不再需要沁凉的口感,常温的饮品才是最佳。处暑的饮食,正悄然从消暑向润燥过渡,每一种味道都记录着季节变换的轨迹,满足着人们对自然韵律的本能追随。
处暑之美,美在人心那一份沉淀的安宁。随着酷暑消退,烦躁的心绪也如退潮般渐渐平静。书店里,驻足阅读的人多了起来;咖啡馆的露天座位上,人们不再匆匆喝完冷饮立即离开,而是悠闲地翻着书页或低声交谈。公园的长椅上,老人闭目养神,脸上舒展的皱纹里写着满足;孩童在草坪上追逐,笑声清脆如风铃。处暑时节,人们开始整理被夏季打乱的生活节奏,收拾心情,准备迎接忙碌的秋季。这种安宁不是静止,而是如处暑的天气一样,在动态中寻找平衡,在变化中保持从容,正是这种心境,让处暑之美不仅停留在自然景物,更深入到了人的精神世界。
“画檐不碍迎霜叶,玉宇频来处暑风。”站在节气交替的隘口,看流云将暑气揉成信笺———有的寄给深山的枫,有的托付南飞的雁,剩下的都折进月光里,等夜凉时慢慢拆看。人间至此,繁华未歇而清凉可期,恰似茶烟升腾的刹那,浮沉皆作圆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