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4
A+ 大
包文君
2025-11-10
1295□本报通讯员 刘铁玲
在时博在线(中国)唯一官方网站大兴安岭绰源林区,有一个身影格外引人注意———他肩上总挎着记录本,手里握着放大镜,步履不停地穿梭在山林间。他就是绰源森工公司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技能工人孔东华。35年青春韶华,他用执着和坚守默默守护着这片苍翠林海。
1989年,22岁的孔东华怀揣着对林海的赤诚之心来到林区,并在这里扎根。从森林抚育到病虫害防治,他把每一个岗位都当成战场,将责任扛在肩头。林区的寒冬,气温跌破零下30℃,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;盛夏的山林,蚊虫肆虐,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,可他从无半句怨言,始终坚守初心使命。测量林木间距,误差绝不超过分毫;记录监测数据,精准到小数点后两位。在同事眼中,孔东华是敢拼敢闯的“拼命三郎”,更是森防领域无所不知的“活字典”。
从2012年开始,孔东华全身心投身森防事业。每年早春,残雪未消,他背起设备跟着测报组钻进人迹罕至的山林。凛冽的山风裹着寒气往骨子里钻,融雪浸透鞋袜冻得双脚发麻,半月板旧伤发作时,他疼得直冒冷汗,却从未停下脚步,依然俯身查看树皮上的虫痕,爬坡记录每一株树木的健康数据。14年间,孔东华累计步行超1万公里,采集有效数据数十万条,亲手搭建起覆盖整个绰源林区的病虫害监测信息库,为科学防治绘就了精准“作战图”。
在森防路上,孔东华从不止步于“守”,更用心琢磨“创”。为提升“以鸟治虫”成效,他给每一个鸟巢箱都钉上专属标牌,详细记录鸟类栖息情况,让调查效率直接提升60%;积极推广环形捕鼠夹、性信息素等绿色防治技术,助力绰源林区病虫害测报准确率连续多年稳定在90%以上。
孔东华还是同事口中的“发明家”。针对传统工具的短板,他反复琢磨、动手改造,研制出了轻便实用的样坑调查小耙子,设计出无需攀爬就能看清箱内情况的鸟巢箱观察镜。经他改良的观察镜,作业效率提升近一倍。闲暇时,他又钻进标本制作的世界,精心制作修补20余件动物标本。如今,这些标本都成为科普展厅里最生动的“教材”。
“一个人强不算强,团队强才是真的强。”这是孔东华常挂在嘴边的话。他始终牢记“传帮带”的责任,野外作业时,手把手教新员工辨别虫害种类、使用监测设备;遇到难题时,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技巧。在他的悉心培养下,不少新员工快速成长为森防一线的业务骨干,让守护林海的力量不断壮大。
虽然有不少荣誉奖项加身,但孔东华依旧保持着谦逊的工作态度。“守护林海是林业人一辈子的事,我只是做了该做的。”孔东华笑着说。